【前言】全民焦虑已成中国社会病
发布时间:2014-02-24
浏览:2091 次
已赞:6 次
我们做为精神上漂泊的一代焦虑程度到底如何?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给您的焦虑程度打分,焦虑程度越高分数越高(满分为5分),您的分值是”这一问题时,65.5%的受调查者选择 “4-5分”,自认焦虑程度较深;25.6%的受访者选择“3分”,认为自己比较焦虑;7.2%的人认为自己“不太焦虑”;仅有1.7%的人认为自己“不焦虑”。
数据表明,多数人处于深度焦虑之中。有受访者称:“无从捉摸的焦虑感由内而外、纷繁交替,炙烤着内心、躁动着灵魂”。而在调查过程中,形形色色、程度深浅各异的新“焦虑症”也被发掘出来,PM2.5焦虑、奶粉焦虑、过节焦虑、高薪贫困焦虑、儿童焦虑、考试焦虑、职场焦虑、恋爱焦虑、孕期焦虑,中年焦虑……显而易见,一方面,短短三十多年间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规范缺失、保障缺位等把人们置于深沉的、多种多样的焦虑之中,比学赶超,焦虑已经内化为当代人心理和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贴着不同标签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众多焦虑,不管是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蚁族”,还是公务员、企业家、知识分子,抑或是从小、中、大学生到年轻白领,再到中年骨干,甚至是退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焦虑,严重影响到各自的幸福感。
现今的焦虑症确已蔚成声势、病势深沉了么?或许也不尽如此,因为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达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专家也指出,焦虑情绪确实存在“传染”效应和放大效应。从公众的信息渠道来说,微博、微信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随时随地发声成为可能。当下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变革,社会矛盾加剧,各种冲突也随之而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容易发酵,公众的焦虑情绪往往因此而无谓加重。从传媒规律而言,媒体报道本身就具有对事件的放大效应,再加上新媒体不仅能够制造、发布和传播新闻,还促进了发布者、评论者、浏览者三方之间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一种更加多向的交流空间,导致公众的焦虑情绪传染速度更快。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的普遍性格特征容易受无意识支配,这种“无意义”的网上发声有时只是在试图缓解焦虑、无聊等情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把“郁闷”“压力山大”等挂在嘴边,这是一种变相的宣泄方式,多由传染导致。事实上,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比如自杀行为的“维特效应”,就是说自杀行为也是会“传染”的。
这是一个新焦虑时代,整个社会的焦虑形形色色、困扰人心,而这焦虑同时也是经过了反复宣泄、传染而放大了的焦虑,要破解“全民焦虑症”,亟需认清这一体两面。
- 上一篇:【认识失眠】睡眠常识
- 下一篇:【前言】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