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 > 婚恋 >

【能力一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方法三:放下对和错

 发布时间:2014-05-09     浏览:5620 次     已赞:0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时候也爱着别人。

 



         我在课堂上,挑一个翘着二郎腿,几乎要躺在椅子上的同学。请他(她)保持坐姿,或者再往椅子里躺的多一些。

 

          然后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位同学的坐姿,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一些同学说:“没什么感觉,他这样做很舒服啊!”

 

          另一些同学说:“他这样不礼貌!”

 

          还有一些同学说:“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上课不应该这样坐!”

 

          我会接着追问那些觉得不舒服的同学:“为什么他这样坐就是不应该?”

 

          一些同学说:“因为他这样不尊重老师!”

 

       “是啊!是啊!”会有人认同。

 

          我继续问:“为什么他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老师?”

 

       “礼仪、礼节就是这样规定的啊!”有人抢答。

 

       “为什么需要礼节?”我继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角落里传来一个女高音。

 

       “为什么要成方圆?”我没完。

 

       “为了大家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中音。

 

       “同意你的观点!但他这样的坐姿,怎么就会影响我作为老师的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抛出终极一问。

 

 教室里一片寂静。

 

“对错”是为了让人们在爱自己时也爱着他人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时候也爱着别人。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对于几乎要躺在椅子里的学员,因为听三天课老端端正正地坐着会累,他们这样坐会舒服些,是爱自己的表现,他伤害人了吗?好像没有,一些人看到他们这样坐之后的内心不舒服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导致的,而不是他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他要遵守礼仪规则,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对的,就要一直端坐着,让自己不舒服。

 

        为什么有人关注他这样做对不对?而有人更多关注他这样坐舒服不舒服呢?来看一个经典的假设。

 

        假如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

 

        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这和情绪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有,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这两个孩子的部分存在。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道德、对错标准,对应大脑;另一部分我们内心的爱,对应的是我们的心不过不同的人,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别人做的事,一旦经过他们的价值判断,觉得别人不对,就会起情绪,这种情绪,我们在前面已经定义过,叫理性的情绪。而看到别人上课坐的不端正就不舒服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类人。

 

        他们总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他们认为的所谓正确,便有情绪唤起。

 

        比如,一个男人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很乱,鞋子扔的到处都是,沙发上凌乱的堆着书和衣服,老婆正在看电视,迅速起情绪了。原因是他觉得老婆在家没事干,“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

 

        让他起情绪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家里乱,而是他脑子里的“应该”,他觉得老婆“应该”打扫却没有打扫,于是他有了生气这个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他发脾气。

 

        这就是理性导致的情绪产生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事物本身导致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理性上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导致了情绪。情绪是理性加工的结果,不同的理性加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这个男人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恨等。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生长在只关注对和错,而不关注内心感受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第一种方式教育孩子的人,只在乎他们有没有做对,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通常都难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经常感受到委屈和愤怒。

 

如果把心灵比喻为一个花园的话,爱、关注感受像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园里土壤肥沃,花儿茁壮,蝶舞蜂飞,花香四溢。只关注对和错,就像是只关注花有没有长直,只给花去掉多余的枝叶,而不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儿是枯萎的,土壤是干涸的,花园是荒芜没有生机的。

 

这样环境长大的人,心灵的花园如此贫瘠,他们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别人感受,更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更多的是拿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人,那就是关注对和错。

 

而第二种孩子部分占比较多的人,他们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用理性评判。

 

比如:如果一个男人是习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人,回到家里看到老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里很乱也没有打扫,他的第一反应是:“她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

 

试想这两种男人哪种更容易幸福?

 

肯定是后者,因为第一种男人只关注对错,没有去关注老婆的感受。当他责怪老婆不应该不做家务的时候,老婆的感受往往是不被爱。通常在男人看来对不对的事情,女人认为这无关对和错,而是爱的不爱的问题。

 

后者是更关注老婆的心情好不好,而不是事情有没有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爱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和人相处的时候,看待别人的时行为时愿意感受对方的感受,思考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很难对他人产生情绪。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就情绪产生的原因而言,更多关注对和错的人,也往往是内心脆弱敏感的人。当别人触碰自己的脆弱时,人们只要向外归因,就容易看到别人的错。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并非完全单独产生,而是交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