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理论】依恋理论
发布时间:2014-05-04 浏览:1893 次 已赞:1 次
依恋理论是由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研究认为,人在幼年时候会被动地获得一些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观念内化到自己的“系统”之中。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被称作依恋。因此,对象关系学派的理论家鲍尔比将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称作依恋,依恋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对心理发展影响很大。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成人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双方会经常相互影响,并希望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由此开始了成人依恋的研究。
爱因斯沃斯将婴儿依恋类型分成了三大类:
A型——回避型依恋关系:与身边重要人物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的一种依恋类型。孩子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B型——安全型依恋关系: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心被抛弃的一种依恋类型。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C型——焦虑一矛盾型关系: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己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影响的存在。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B——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约占60%。
C——焦虑-矛盾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约占20%。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我们会很容易鉴别出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并信赖对方。另外,我们也能发现回避型的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因此害怕付出情感。那么,焦虑一矛盾型的成人呢?他们对同伴的爱缺乏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
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於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不过直到19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Hazan和Shaver(1987)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和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和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1)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都会进行“身体交谈”
基於这些类似,Hazan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顾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徵,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也许是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改善自己对他人的依恋态度,学习安全的依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安全性的人。
- 上一篇:【成长阶段】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
- 下一篇:【爱情理论】关于爱情